2008年,靳勒从北京回到老家石节子,结束了三年的“北京艺术家”生活。那时,从北京去石节子,要先坐18个小时的火车到甘肃天水,再坐长途车到县上搭车回石节子,村里还没有修好路,到了晚上和黄土高原一样的沉闷、漆黑。
回乡没多久的靳勒,被推选为石节子的村长,创建了石节子美术馆,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。这个偏居西北的美术馆,远离当代艺术的中心,距北京和上海同等遥远。这也造就成了它别样的目的和逻辑,从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梦想中撤出,告别艺术体制和消费系统,拒绝观念一体化和城市话语的浪潮,重返乡村,扎根中国更广泛的现实处境,在地实践。
石节子有13户村民,不到60口人,每一户都是石节子美术馆的分馆。它和西北很多村庄一样,黄土地上干旱缺水,祖祖辈辈过着“背朝黄土面朝天”的生活。这里的梯田只是为了向土地多讨一分口粮,绝不优美。农作物也异常稀少,为了生存,村里种了所有可能生长的粮食。花椒和苹果是仅能拿出的特产,工业和旅游更无处谈起。石节子原本没有什么特点,它和中国更广泛的农村一样,有着努力生长的欲望,却只剩一无所有的办法。因此,石节子具有中国最普遍的现实症候和更广泛的象征性。和其它乡建相比,既没有浓重的传统文化可延续,又缺乏现代模式的基础条件。